PKPM結構系列軟件
國內市場覆蓋度達 95%以上,國內房屋建筑的主要設計軟件。
中國建筑業經過改革開放后40多年的高速增長,憑借其高產值貢獻和高就業容納能力,已發展成為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近年來,整個建筑行業增速放緩、競爭加劇,身處建筑行業各個鏈條的企業需要轉型發展重塑競爭力,各從業者們也需要轉換思維,求變求存,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
我們留下過什么?我們對行業的思考是什么?我們又有哪些收獲和感悟?
構力智庫邀約了10位業內外資深從業者,就這些問題尋求答案。他們中,有人一直站在人才培養的第一線、有人始終奔波于產業發展的最前沿,有人掌舵著業務乘風破浪跨越山海。他們在面對復雜的行業變化勇往直前、在應對變化的挑戰中超越自我。
對構力智庫提出的問題,不同的嘉賓朋友給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期嘉賓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建筑工業化中心主任金曉鵬的個人觀點,經構力智庫編輯:
1、請問近3年您主要在做什么,有什么成果可以分享?
我一直在從事裝配式建筑設計相關工作,我所任職的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在2016年成立了針對裝配式建筑研究與設計工作的建筑工業化中心,我有幸參與其中跟隨負責人進行了多年學習與研究工作,今年繼任中心主任一職。在過去的這幾年中,我參與了《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標準》《鋼結構模塊建筑全系統裝配技術規程》《裝配式超低能耗混凝土建筑應用技術研究》《剪力墻住宅裝配式體系選用技術導則》等6項行業團體及院級裝配式相關標準或科研課題工作,參與完成裝配式建筑施工圖結構設計10余項,項目基本信息見表1,并配合各項目組完成了全國8個省市地區10余項工程的裝配式建筑專家審查會議工作。通過準備和參與各地不同政策要求下的專家審查會議,可以明確的感受到各地根據地方產能優勢,對裝配式建筑的推進力度略有差異,但發展方向都在逐步引導由重結構、輕建筑、無內裝的初始階段,向結構、外圍護和內裝協同設計的成熟階段演變;各種裝配式結構體系逐步向明確的建筑類型歸攏;部品部件廠家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大幅提高,適配于各類建筑功能需求的產品逐漸形成體系,使得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更加完善。
表1 近年參與裝配式項目基本信息匯總
我本職的工作內容以裝配式建筑結構設計為基礎,通過學習和積累,也陸續拓展了自己的工作承擔范圍,例如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裝配式技術、裝配式裝修相關產業鏈調研等一些跨專業、跨領域的細化工作內容。
圖1 裝配式專項評審會
圖2 裝配式相關產業鏈調研
2016年,有幸參與了成都京東西南總部基地項目,該項目是一個集裝配式建筑和BIM技術應用的大型公建項目,由于項目體量龐大,因此所帶來的設計難點也相對較多。例如建筑專業確定幕墻的偏轉角度、地下超大復雜空間內的功能用房及設備機房的合理布置、結構專業由于超限、體型復雜所帶來的多處大懸挑、大開洞而衍生出諸如大懸挑變形、樓板舒適度、樓板應力、節點應力等需專項分析的問題。通過結構反復試算,利用輔助計算軟件校核結構體系難點,再應用BIM模型進行數據交互與其他專業互相避讓,以達到建筑空間利用最大化。項目榮獲BIM專項“龍圖杯”二等獎,同時也作為當地裝配式試點示范工程,多次接受市區領導帶頭參觀調研,是我院在裝配式建筑與BIM技術相融合的嘗試,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真正接觸BIM技術。裝配式建筑技術、BIM技術、復雜空間環境模擬這類廣泛應用專項新技術的項目對于像我這樣的青年工程師而言是非常具有學習價值的,能參與其中本就是很幸運的事,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抓住機會參與完成一些工作,從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對行業發展的認知以及業務能力,現在回想一下那時真的是收獲滿滿。
圖3 成都京東西南總部基地效果圖及實景照片
圖4 成都京東西南總部機電項目結構、機電專業BIM模型
2、根據近幾年的從業經歷和個人閱歷,您對行業發展或者個人產生了哪些思考?
對行業的思考方面,我一直認為在行業發展的大潮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如果不能緊跟時代步伐,恐怕很難擺脫被淘汰的命運。尤其是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出臺后,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加速將毫無懸念。這些政策也帶動了一大批企業進入裝配式建筑領域,我們可以明確看到國家層面在引導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鼓勵建設裝配式建筑,推動建筑行業向工業化轉型。預計到2025年中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滲透比例及裝配式建筑市場前景預期數據統計見圖5、圖6。
圖5 2012-2021年中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統計及增長情況
圖6 2012-2025年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前景預期
從我院承接的工程項目來看,裝配式建筑項目也在逐步增加,可以預見將有更多項目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完成,而且應用范圍不局限于住宅單一建筑類型和混凝土單一結構體系上。特別是鋼結構應用于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具備工業化程度高、抗震性能出色、結構靈活等優點。隨著我國近年來鋼鐵產能過程,建筑技術政策將由節約用鋼過渡到合理用鋼,對“藏鋼于建筑、藏富于民”具有深遠意義。同時建筑垃圾處理問題(圖7)愈發得到關注,以鋼結構建筑為代表的“城市礦山”(圖8)未來可以回收再利用,作為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中重要的一環,鋼結構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向好。
圖7 建筑垃圾處理問題
圖8 鋼結構建筑“城市礦山”
過往一個建筑設計項目往往都是建筑作為牽頭專業,結構工程師們負責的工作較為單一。但隨著裝配式建筑的興起讓結構工程師的工作范疇進行了擴圈,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自己作為一名結構工程師,當下也不再停留于單一專業層面,跨專業學習,跨行業對話,構建復合型知識體系,是我自己摸索并實踐的方向,這幾年其實也做了一些積極嘗試:
1、隨著預制率這一指標逐漸淡出行業視野,裝配率成為判定建筑裝配化程度的唯一指標,其中涉及到的技術也逐漸開始擴展到各個專業,結構、建筑、水暖電,裝配式技術、產品涉及到哪里就需要我們了解學習到哪里;
2、技術、產品的落地可行性及效果逐漸也成為考核一個裝配式設計團隊的重要標準,設計、構件深化、施工合規合理,全流程把控確保可落地,需要設計師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又進一步擴展到全產業鏈;
3、除了知識擴展,提升溝通交流能力也成為從事裝配式建筑設計工作的結構工程師們必修的課程,開發商、政府部門、專家評審,積極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結構工程師走出舒適圈,我們也可以像建筑師一樣,成為項目設計團隊中打得出去的拳頭。
總結整理,積累項目數據,分享經驗,未來把裝配式建筑變為日常化、流程化,這是預期也是這幾年帶領團隊努力推進的工作方向。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向工業化轉型的推手,在梳理建筑工業化向新型建筑工業化升級與轉型路線(圖9)的過程中,建筑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未來也許會有很好的組合效應。除了繼續在裝配式建筑領域不斷深耕積累以外,我們也通過項目積極嘗試與BIM技術、數字智能化技術相融合,通過協同設計打造超低能耗、零碳等綠色建筑的方式,打破三項技術系統間的壁壘,合力在未來呈現高質量、高標準、綠色、智能的新型建筑。
圖9 新型建筑工業化升級與轉型路線
結構工程師是否可以在建模計算與數據打交道的同時勝任更多工作?
1、深耕出大師、跨界適應更多變的市場,作為設計院的結構工程師們是選擇深耕還是跨界一方面是個人選擇,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行業和企業發展需求;
2、面向市場了解更多專業以及各利益方訴求,溝通協調服務于各方,這項工作以往都是交由建筑師來完成,但結構工程師也可以去挑戰自我,我想無論是裝配式還是綠建、BIM、智能化未來都可以有結構工程師的身影。
3、近幾年有看過什么書,具體有哪些收獲和感悟?
最近閱讀了稻盛和夫先生《成法》一書,其中有一些觀念和思想與我在工作中的感悟產生了很多共鳴。現在把書中的這些智慧與大家一同交流分享。
圖10 做一個持續精進的成事者《成法》
1、書中有一段話寫到:“在對前途感到不安、對現狀感到不滿之際,我們不應該抑郁消沉,而應該以極度認真的態度面對每一天,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人生就會越快出現好轉”。其實在當下設計行業生產壓力增大,工作強度也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如何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的看待這種焦慮不安與困難是需要智慧的。
面對工作很多人認為它永遠是痛苦的,倘若不能轉變“被迫工作”的念頭,就永遠無法擺脫工作之苦,也許我們不能選擇“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我們仍能想辦法“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對此我深有體會。當我們開始全力以赴投入眼前的工作,工作往往會給到我們正向的反饋,大家會獲得成績也能得到周圍同事們的夸獎,而最重要的是對工作的興趣也會日益濃厚,繼而又產生更好的結果。一味的逃避與消沉并不能帶來更好的改變,也并不能讓生活變得美好,認真的處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你能收獲到的遠比你想象的要多。
2、要相信愿望的力量,強烈的愿望將成為現實。
作為團隊的負責人,一方面我要把未來發展的目標思考清楚并明確地描述出來,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不能迷失目標。同時我還需要把實現目標的強烈愿望和愿望成為現實的途徑、價值思考清楚,更好地引導大家共同向著這一愿望努力。我相信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能帶領大家成為對單位和集體有價值的團隊,所以我會不斷充實和提升自身能力和價值,給大家以信賴,同時也充分給予機會鍛煉和培養團隊中每位成員的能力,讓大家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并匯聚成更好的團隊。
3、在開始挑戰某項新工作時,人容易出現“因為沒有這個或那個,所以、、、”的心態,往往面對問題一拖再拖,遲遲無法邁出第一步。我們在團隊中開展工作就遇到過這種情景,但挑戰新事物,或是從事誰都沒有做過的工作時,因為本來就沒有前例可循,所以起步階段一無所有是理所當然的。
但當大家具有強烈的愿望,抱著無論如何都想要實現的信念,就會去主動思考如何才能實現,就會透徹地、具體地思考實現這件事所需的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以及如何調配這些資源的各種問題。對于心中強烈的愿望和夢想,只有透徹思考到每個細節,目標才能夠實現。這時能依靠的其實只有自己。或許周圍的人會問 “有勝算嗎”,或許還有人出于好意勸你停下腳步。但成就新事業這件事本身就是孤獨的。我們要頂住壓力,更要學會思考和分析當下所處的境況,這對于設計師、工程師出身的設計院同行是不小的轉變,希望我們都可以在今后遇到的挑戰中不斷踐行這一理念。
嘉賓簡介
金曉鵬
高級工程師
北京市住建委裝配式建筑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
建筑工業化中心主任
2010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就職于國家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13年院內轉崗至建筑設計院開始從事建筑結構設計工作,有10年結構設計工作經驗,2016年加入建筑工業化中心開始接觸裝配式建筑相關工作,現任建筑工業化中心主任,2022年入選北京市住建委裝配式建筑專家委員會委員。
企業介紹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建筑行業是國內最大的、專業門類最全的綜合性科研和學術機構。建筑設計院建筑工業化中心于2016年成立,致力于推廣應用裝配式建筑技術,凝聚信息化、綠色化等科技內容,助力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建造目標。中心業務涵蓋從裝配式方案策劃、施工圖設計、生產加工咨詢、施工技術配合、運營維護等建筑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服務。
專欄約稿
新的一年,構力智庫繼續面向建筑業技術骨干特別邀約專訪文章!歡迎廣大從業者對建筑結構設計、綠建雙碳、BIM、裝配式、智能建造等專業領域,進行項目成果介紹、技術思考和視野拓展分享,為建設行業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若您有投稿意愿,歡迎聯系:李工 13212273567
國內市場覆蓋度達 95%以上,國內房屋建筑的主要設計軟件。
我國建設行業工程軟件的支撐平臺。平臺&軟件&生態。
國產自主研發,更符合中國建設標準和工作流程的BIM軟件。
節能與綠建系列設計分析軟件,含多地官方指定節能軟件。
多格式模型的查看與審閱,免費、免注冊、免激活,下載就能終身用